各位老师和同学:
应邓阳凡副研究员和孙新蕾研究员的邀请,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张锦昌副研究员将于本周五做“同位素室学术报告”2017年第31次报告。欢迎大家参加并积极参与讨论!
报告题目:一座典型的大火成岩省:沙茨基海隆?
A classic example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the Shatsky Rise oceanic plateau?
报 告 人:张锦昌 副研究员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报告时间:9月15日(周五)上午10:00
报告地点:综合楼70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张锦昌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现任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海洋岩石圈演化、海洋板块构造、深远海过程、大火成岩省、洋底高原以及海底火山等。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曾获"Nature年度十大科学新闻"(排名第二)。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择优项目、省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主持和参与国内外海洋科学调查航次多次,出海作业时间近300天,包括作为联合首席科学家主持中美国际合作西太平洋调查航次。曾在《北京日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海洋世界》等国内外科普平台撰稿传播海洋科学知识。
报告摘要:
近年来多次科学航次对西北太平洋沙茨基海隆进行了详细调查,目的是为了探索其形成机制以及验证洋底高原与大火成岩省的成因假说(plume or plate?)。大洋钻探钻取到厚达23米的块状熔岩,揭示了高速率、大面积的岩浆溢出。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MORB类型玄武岩,是板块运动海底扩张、洋中脊形成过程的产物。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展示了海隆内大塔穆火山是一个巨大的盾状单体火山。广角折射地震数据揭示了大塔穆火山底下存在深厚的地壳根,其结构特征与重力均衡假说预测的一致。综合最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结果表明地幔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plume-ridge interaction)可能是沙茨基海隆的形成机制,但是该模式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开放交流